内容介绍

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8+1”的布局中,苏州工业园区代表的“1”不仅代表着它是其中唯一开发区,更蕴含着核心区先导区的独特使命。 

二十多年来,园区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之路,综合发展水平连续多年稳居全国同类开发区前列,也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一。伴随着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成立,园区再次赢得新的发展机遇。

“用创新驱动打造开放创新先导区”,是园区内在转型升级的迫切愿望,也是对如何在示范区发挥引领作用的深入定位。

W020150327366949481754.gif

图为信达生物制药产业基地(资料图片)

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一个星期前,苏州润佳工程塑料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丁贤麟在苏州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网站上发布了企业融资需求,令他意外的是,短短几分钟内,他就“收获”了来自个人投资者的科技企业直融资金,总额50万。“以前,企业需要资金只有贷款这一条路,现在渠道多了,财务风险就减小了,互联网直融产品对我们来讲是一次全新的尝试,虽然它的利率比银行贷款稍高,但效率更高,资金来源也更稳定。”丁贤麟说。

伴随着苏州金交中心正式落户东沙湖股权投资中心及交易网站的上线,园区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又多了一种新的融资渠道,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讲,该网站有第三方的增信担保,极大地降低了投资风险。

纵观2014年,园区新兴产业融资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效应逐渐放大,风险补偿类市场创新产品不断完善,共帮助科技中小企业获得贷款2.7亿元,政府统贷平台发放贷款1.5亿元,支持科技中小企业近100家。

科技与金融的创新融合显然是园区深化科技服务体系的关键一环,此外,服务模式的创新也值得一提。2014年7月,苏州工业园区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推出了一款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服务平台——“科技服务超市”,搭建起企业与机构之间供需对接的“虚拟”桥梁。在这个开放的网络平台里,优质的社会机构扮演“菜农”,提供财务、法律、人力资源、金融、知识产权等形式多样的服务,有需求的企业前来采购服务,就像超市买菜一样方便,轻点鼠标或者拨动手指,也许就能解决企业成长中最棘手的难题。这是园区运用互联网思维深化与提升科技企业服务的一次全新尝试,善用社会化力量也必将给园区践行亲商服务提供不竭的活力。

为打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园区系统全面地推动科技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构建了一个资源整合能力强、服务功能完善、示范效应显著的科技服务体系。

夯实创新平台“筑巢引凤”2014年6月,中科院电子所与苏州工业园区签订共建“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苏州分所暨苏州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研究所”合作协议,标志着中科院电子所苏州分所正式落户园区。“苏州分所”作为中科院电子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继中关村园区和怀柔园区后新的发展空间,将成为电子所新增科研布局和产业化的承载平台,将主要研究领域定位为电子信息一体化融合平台,并根据研究所科研布局调整拓展业务领域。

除中科院电子所苏州研究院外,2014年,兰化所苏州研究院、药物所苏州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先后落户园区,中科院药物所成果转化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国内首个微纳机电系统中试平台相继投用,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首期工程正式启动,一系列为创新园区打造的高端平台陆续登场。

再看位于独墅湖畔的“金鸡湖创业长廊”,8家创新型孵化器已被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体系,这些孵化器为“草根”创业者点亮了创新之路。

蒲公英孵化器是此次入选的8家之一,今年34岁的胡月是第一朵入驻孵化器的“蒲公英”。作为一名创业新手,胡月的创业过程历经了一番波折,在最初的创业点子陷入瓶颈的时候,他们窝在蒲公英创业吧,与天使投资人展开一轮又一轮的“头脑风暴”,现在开发出的一款新产品一下子获得了200万元的天使投资。

在园区17家创新孵化器里,像胡月一样有梦想的年轻人很多,他们不仅在孵化器里使用免费的办公空间,还通过孵化器的服务找到资金、找到人才、找到合作。这些孵化器为园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搭起了一个个独特的平台。

人才集结引领创新发展不久前开始,一条名为“千军易得、良将难求”的微信在“朋友圈”热传,原来第九届苏州工业园区科技领军人才开始申报了。今年的政策从扶持“创业”向鼓励“创新”拓展,受益面更广、力度也更大了。

早在2007年,“园区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正式启动,给予认定的创业项目担保资助、风险投资、免收租金等八项重点扶持。七年来,工程已累计引进科技领军人才项目606个,驱动着园区转型升级的有力引擎,也塑造起了“引才留才”的园区品牌。2014年,申报领军的项目团队数达572个,为历年最多,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有100多个项目获得第八届领军称号。

园区把科技领军人才、海外高层次人才、科教领军人才、高端服务业领军人才、高技能领军人才统称为“金鸡湖双百人才”,每年开展评选与表彰。2014年,共有367名领军人才获评,总计补贴金额超过1.2亿元。

对于集聚人才的投入园区向来不遗余力,因为园区深知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好的投入,园区科技领军人才创业工程便是一个最生动的案例。七年来,工程累计引进和扶持科技领军项目606个,实现就业人数13902人,其中研发人员占比近60%;申请专利4523项,其中发明专利3206项,占比超过70%;共承担省级以上科技、人才项目超300项,获上级项目拨款超4亿元,人才集聚优势已经逐渐“质变”为创新发展优势。

自主品牌为创新提质增效几天前,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与全球500强企业美国礼来制药集团在北京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据国际生物医药技术协会信息显示,这是中国生物制药企业第一次与国际制药巨头在高端生物药领域开展的全面合作,合作潜在总金额达140亿元。信达由“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俞德超博士于2011年在园区创办,目前,信达已与园区联合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符合国际标准的高端生物药产业化基地,一期总投资9亿元,于去年5月启用。

时间向前推移5个月,同样作为园区自主品牌企业的苏州旭创科技有限公司宣布正式获得谷歌和光速安振中国创业投资的3800万美元投资,这是谷歌旗下风投公司Google Capital在中国的首笔投资。过去三年,旭创科技以每年营业额近乎翻倍的速度成长,其40G光通讯模块在全球市场份额中遥遥领先。 

自主品牌企业代表的是园区最真实的创新实力。2014年,园区50家重点科技型自主品牌企业销售收入均超亿元、销售总收入增长15%。领军人才项目快速发展,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增长37%,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总量比重超70%。新增上市企业3家,累计达1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8家,居全国高新区首位。

创新驱动靠的是内生造血,自主品牌企业是助推园区创新的最鲜活的力量。未来,园区将深入实施自主品牌企业培育计划,加大资源倾斜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地标品牌和龙头企业,并探索自主品牌企业国际化融入机制,试行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首购制,建立政府科技经费购买专业服务机制,不断增强自主品牌企业的发展活力。

作者 唐晓雯《苏州日报》2015年3月27日

0